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夏至春秋 夏家店上层文化 公元前1000—前300年 水器 1963年辽宁省宁城县南山根出土 铜匜的型体较小,器身饰有凸棱状瓦纹,足为人腿形,肢体、关节、足上穿鞋俱全,铸造比较精良。铜匜是西周以后中原多见的器型,它的出土,表明夏家店上层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。
夏至春秋 夏家店下层文化 公元前2000—前1500年 炊器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 高53.9厘米、口径37.7厘米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的早期文化,主要分布在燕山山脉南北和河北张家口地区。此铜鼎的造型古朴,器身饰有一圈单层的夔龙纹,器壁较薄,具有某些商代早期铜器的特点。它的出土表明了当时已经具备了采用复合范铸造青铜容器的技术,不过数量稀少。
汉 西汉 文、景至武帝初期 1972年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1号汉墓出土 此批竹简整简、残简共4942枚,还有数千残片。整简长27.6厘米,墨书隶字,每简字数多少不等,整简一般为35字左右。抄成于西汉文、景至武帝初期。其中《孙子兵法》简共300多枚,是《吴孙子》13篇的足本,并有佚书4篇。佚篇中的《吴问》记载了吴子与孙子关于晋国六卿军事、政治制度的问答;《黄帝伐赤帝》、《四变》、《地形二》...
宋 孙武著,共13篇,约6000多字,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军事著作,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。《孙子兵法》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,对战争观、战略战术和军事原则等问题,都有精辟的论述。
明 这部书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,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记载孔子弟子的言行。全书共20篇。孔子提出“仁”的学说,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,爱惜民力,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,以缓和阶级矛盾。他主张以德治民,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。孔子在教学中注意“因材施教”;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,“温故而知新”;学习态度要老实,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;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。《论语》一书是儒家的主要经典。
汉 西汉 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 高24.2厘米 此书有甲乙两种写本,甲本卷后和乙本卷前各附古佚书4篇。甲本用半幅帛抄写,字体在篆隶之间,存170行共4200余字。乙本用整幅帛抄写,字为隶书,存152行共5000余字。甲乙两种写本的内容大体相同,和传世的今本《老子》相对照,出入不少。上下篇次序与今本相反,是《德经》在前,《道经》在后;帛书的章次、文字,与今本也有...
春秋 货币 1956年山西侯马出土 空首布是中国早期的金属铸币,有耸肩和平肩两种,大小不一。1956年山西省侯马出土的耸肩尖足空首布,形体较大,一般通高为13——15厘米左右,每件重量(含布首泥芯)在34——44克之间,这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。平肩空首布一般体形稍小,有的上面铸有地名。金属铸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商业交换的发展,而商业交换的一般发展途径是从实物交换经一般...
春秋 1961年山西省侯马市铸铜遗址出土 残长8.1厘米、高11厘米、厚6.2厘米 此范为一兽头形半模母范,背面平,嘴下部、头后部略残。此范出土地共发现陶范3万多块,能够配对成套、复原器形的约有百件。此时铸造青铜工具和兵器一般仍用单范,而且一范多用;铸造青铜容器则用复合范,除整体浇铸外,附件与器身则普遍应用分铸法。此件陶范是器物附件的母范。陶范的制作是先把准备铸造的器物形状制成母...
春秋 1961年山西省侯马市铸铜遗址出土 上宽77厘米,下宽44厘米,高107厘米 同时出土的相同形制的立人陶范有两套,为复合范。每套由6扇范组成,此件为其中的合范,其背范下部及足底范的足后部下面有2道方槽,在铸件上呈方柱状,可与他件衔接,也可作浇口使用。背范上部双手及头部各有一个圆洞,头后有长方槽。铸件为一立人,赤足,着长衣及膝,腰系带,前面打蝴蝶结,腰侧斜插一物,装束似为男子...
清 高6.8厘米,口径、底径均为13.3厘米 这是痕都斯坦送给清政府的礼物。它是由数块青玉和白玉宝石组合镶嵌而成。痕都斯坦地处今印度西北部及巴基斯坦北部、阿富汗东部一带。那里盛产玉石,玉雕工业发达。清朝乾隆皇帝平定新疆天山南北路叛乱后,痕都斯坦玉器大量东传,乾隆对这类异国风格的艺术品十分喜爱,大量收藏,并为之赋诗撰文。
三国 吴 盛水文具 1958年江苏省南京市出土 长12.6厘米、高8.5厘米 这件水注釉色灰绿,狮形威猛。当时青瓷器的另一种釉色是土黄。青瓷器烧造需有氧化、还原、冷却3阶段,在还原阶段,窑炉被封闭,窑炉中一氧化碳(CO)和甲烷(CH4)夺取釉料中氧化铁所含的氧,凡还原程度强的,釉色灰绿;还原程度弱的,釉色土黄。这件水注的还原很好,是当时青瓷中的精品。
春秋 酒器 1956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 高29厘米、长31.5厘米 这件尊整体呈兽形,立耳长竖,张口,口中有齿,长颈较粗长;体较长,下有四足,相对较短而细;身后有短尾。兽背上连有豆形器,下部内束,似圈足;上部类似豆盘,外饰三角形穷曲纹。兽身通体有纹饰,多为卷云纹。此尊继承了西周时期动物形尊以写实为主形态的传统,仅在纹饰上有细微的变化,但其尊口很大,为以前所不曾见。
春秋 盛食器 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 高19.5厘米、口径23.2厘米 铜盏盖上有握手和4个环钮,器有2兽耳和2环耳,下有3个足。盏盖握手及器下三足镂空,玲珑剔透,铸造工艺精致,是用失蜡法铸造的。失蜡法铸造工艺是先将易熔的黄蜡制成蜡模,然后用细泥浆多次浇淋,并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,做成铸型,再经烘烤使黄蜡流出,形成型腔,最后浇铸铜液成器。与此器同出的一件铜禁,亦...
战国 盛酒或盛水器 通高40.5厘米、口径16.5厘米、足径17厘米 此器光素无纹,器颈至肩下有铭文5行40字,由左而右,字皆嵌金,为栾书子孙祭祀祖先而作,但多年来习称栾书缶。器盖上亦有铭文8字。栾书又称“栾武子”或“栾伯”,是春秋时晋国大夫,执政14年,于鲁成公四年(公元前587年)将中军,卒于公元前573年。器上错金铭文字形规整,至今熠熠生光。错金技法创于春秋中叶,但此缶无论...
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1951年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出土 高34.9厘米、口径10.9厘米 铜壶腹部饰以由双重结纽绳索形纹饰构成的12个方格,上下两层,每个格内均用赤铜嵌出狩猎纹。狩猎纹中有人物和禽兽等图形,人手持长矛,与兽争斗。兽形可辨的有牛、象等,禽有奔走和飞腾两种。嵌出的赤铜纹极清晰。在铜器上用赤铜镶嵌图案,始见于春秋晚期,除燕国外,在代、蔡、赵等国铜器中亦有发现。 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